南昌中药国际高峰论坛纪实与思考
韩 培
(《中国新药杂志》有限公司,北京100084)
9月的南昌气候宜人,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中药和植物药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这个有着悠久革命历史的名城,举行第三届创新中药及植物药国际高峰论坛。这次论坛由国家中药现代化(上海)创新中心主办,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江西省科学技术厅等单位协办。会议由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杨子荣主任主持,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马林英副司长、国家中医药局科技司曹洪欣司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家姚新生教授等中医药界的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参加会议的还有来自皮尔法伯集团、拜尔集团等全球知名药企的总监。会议以中医药国际化为主体,就中医对疾病的认知、中药新药研发、中药国际化的发展方向等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许多问题是第一次触及到,从思想到战略、从理论到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入讨论、各抒己见,体现了对中医药发展、对人类健康的关注和思考。
1.正确认识中西医
曹洪欣教授在论坛中重点阐述了如何正确认识中医,他强调中医是人文与生命科学的有机结合,中医既要研究生命现象,还要研究文化和哲学。中医有三个特征:①科学性,在防治疾病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②人文性,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医学的目的是治病救人,医生要首先有医德,有良知,有行为准则。③艺术性,天人相应,形神统一,四诊合参,理法方药统一运用。五行学说、藏象经络都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对这样一种神妙的学术怎能用现代医学的思维框架来分割与束缚呢?
我曾在多年前提出过中西医融合的层次理论[1]。医学对人的认识有3个层次:①人是由解剖学中的血肉之躯构成的,即“血肉人”;但“血肉人”本身并无生命,是死人。②只有当中医学中的“气”与血肉之躯结合以后,才变成一个“活人”。气是一种现代科学还未知的生命力或者叫生物能。③人不能孤立地存在,他存在于天地间、自然界中、社会里,因此他是有灵魂、有精神的,这种有精神的人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人”。正如《黄帝内经》的灵枢经中本脏第四十七开篇所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如图1所示。
图1
人类医学的三个层次[1]
中西医对第一层面的人的血肉之躯的认识差别不大,主要差别在第2、3层次。中医眼中的病人是有思想的活人,而西医眼中的病人仅是一个血肉人体。而西医的解剖学是建立在解剖死人的基础上的简单物理原理,与生机勃勃的复杂人体生理结构相比还差之甚远。中医认为80%的疾病都是由气造成的,由于西医至今没有认识到气的作用,不懂得如何调理气血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更不懂得中医古老的精神疗法,以致大多数疾病不能根治。所以西医的注意力一直在第1层次上深入,在细胞、基因、营养物质、各种器官移植、手术、各种直观的诊断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然而人类医学的宗旨是让活人没有痛苦,生活得更长久、更快乐,因此,人类医学发展的最佳途径应该是中西医融合。
通过中西医药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都是经过人类理论与实践的长期积累形成的。它们既有联系也有差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承认他们的差异,不是中医否定西医,也不是西医否定中医,它们之间不是替代关系、不是相互否定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只有认识到他们的共性、尊重他们的差异才能更好的促进融合,才能在为人类健康的客体服务上达到更好的融合。进一步可以看到中西医药不仅在理论上具有互补性而且在实践上、在客观需求上也需要融合,最终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类健康需求。
懂得了中西医融合的层次理论,就知道为什么中医是可以迅速培养出来的。一个职高或者中专毕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完全可以成为一名会调气血的中医师,能够承担起亚健康调理、治未病,甚至治疗常见病的初级保健责任。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到来,养老健康产业将主导新经济,国内外急需大批中医师,目前的中医教育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我们的学历教育、医师管理制度都需要改革,建议兴办中医职业教育学校,培养解决初级保健问题的中医师,还要培养中医高级特护等上门服务的人才。鼓励有一技之长的人士开办中医诊所,让更多的民众享受到中医服务。
中医认为能治“未”病者为上工,西医则认为能治“危”病者为上工。如今,人们的社会属性加强,生活节奏加快,对医学的期望值不断增高,医学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的移位。人们有恃无恐地追逐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养生防病的观念日渐淡薄。当今西方文化危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类生存最高价值观的失落。中医药重在治未病的特点在此社会大环境中的确难以展现。而实际上中医的医学观确是符合人类健康的根本利益的。养生防病可以树立清心寡欲的生活习性,可以培养中正平和的心理状态,可以建造恬淡自然的生存环境,可以体验身心健康的理想人生。可消除疾病的痛苦,可免去治疗的耗费,可促进社会的和谐,强身健体,利国利民,功莫大焉。
2.思想统一到中医理论上
张伯礼院士在论坛上回顾了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医学的发展需要中医药,中国的医改需要中医药。总结了中药的药理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制剂技术的研究成果,报告了复方丹参滴丸、血脂康、扶正化淤片申报美国FDA临床研究的进展。强调了标准研究的重要性,希望中医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中能够主导新赛场、制定新规则,带动我国养老健康产业的发展。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医药的思想与道教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秉承了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顺势而为、阴阳合和的思想。道家重德贵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世世代代被中医继承发扬。道教的医神是华佗,医圣是张仲景,药王是孙思邈,保生大帝是吴夲。道教的十大神医也是历代的民间名医,他们是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葛洪,孙思邈,钱乙,朱丹溪,李时珍,叶天士。他们在历次瘟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神医不仅是名医,更是理论家,都为丰富中医理论留下了传世之作。直到今天许多中医坚持白天临床,夜晚读书静修。历代神医求道修道、济世度人。中国历史上发生了555次瘟疫,那些静修中的看似柔弱的中医,每当瘟疫发生总是奋不顾身冲向病区。古有张道陵90高龄入川救灾,今有SARS横行期间,多名中医向国家中医药局献方请缨,要求让中医上前线。张仲景、叶天士等中医在历次与瘟疫的斗争中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著作。他们创造的经典著作形成了中医药理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保佑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也世世代代指导中医的实践。
习近平[2]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研讨会上讲话中指出“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主席的话说得多好啊!南昌会议后我参观了道都龙虎山,看到近几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重修道都,新建了道教博物馆向游人宣传道教文化,在道教祖师张道陵的天师府里看到了大量中医药资料,还有各地前来学习养生的人士。路上我巧遇了63代天师的后裔,一位眉清目秀慈祥的老先生,我与他探讨了道教与中医药的关系。他告诉我每位道教天师都精通中医药,并且都会气功,天师治病总是精神与气血同时调理。龙虎山有个传说,说天师的后代“灭不灭,绝不绝,63代有一歇”。他的话在我脑海里盘旋了很长时间,不禁心生感叹,天佑中华!
如果把中医药比作一棵大树的话,我认为道教文化是它的土壤,中医理论是它的根,中医药人才培养是它的干,中药研发、中药国际化、中医医院和诊所、中医药产业等等都是繁枝茂叶和累累硕果。国内外市场需求是阳光和空气,民众支持和政策扶持是水肥。愿中医药土沃根深、枝繁叶茂。
3.中药国际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80高龄的姚新生老院士在会上报告了日本汉方药的管理情况。目前日本汉方药制剂分为三类:①一般用医药品汉方制剂,收载了210个处方,基本上都来自于中国的经典名著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规定医药公司申报这类安全有效的制剂生产许可时,可以简化手续。②医疗用汉方制剂,收载了146个处方,对剂量的规定更加严格。③药局制剂汉方药,共185个处方,只能做煎剂和散剂,对份量和表述作了严格规定。1988年日本就开始采用循证医学原则对汉方药/中药方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重新评价,并且在网上公布。而我国上万个乃至十几万个中成药,却少有按照循证医学原则进行过再评价。公众对这些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很少了解,许多医生也知之甚少。姚院士建议加强对传统中药方剂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药物研究。
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杨子荣主任在会中向本刊介绍了中心的情况。2000 年初,该中心由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和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是国家生物医药基地重点建设的“一所六中心”之一。中心将现代生命科学、化学和信息科学与传统中医药的历史积累相互渗透和交融,逐步建立起“知物、知因、知理”的新型药物创新研发体系。杨主任已经领导该中心10年,他如数家珍地汇报了他们的研发成果。目前中心已申报1类新药临床批件2项、新中药1项,其中原创性抗抑郁1类新药“优欣定”胶囊正在进行二期临床试验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该中心还申请了51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其中已授权国际发明专利8项;有1个新药已在境外上市。
法国著名的皮尔法伯集团的姜爱艳女士在大会上介绍了欧洲植物药的发展情况。欧洲质量协会依据创新、保护、保证、尊重四个原则筛选优秀企业颁发给“植物专家标签”。皮尔法伯集团和诺华集团获得了这一殊荣。由于皮尔法伯集团长期致力于植物药的研发,每年23亿欧元的销售额中17%用于植物药研发,在抗癌、医用护肤、精神领域的植物药研发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从长春花中提取的长春瑞宾已经成为世界三大抗癌药之一,雅漾成为欧洲第一大医用护肤品。植物药是中药大类里的一个分支,中药国际化需要国际合作,西方公司暂时还搞不懂复方中药,目前只是在寻找单味植物药合作。中医药界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支持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合作。
令人惊喜的是一批中药小微企业快速成长,一名中国药科大学毕业的学生白手起家,用借来的10万元注册了公司,短短几年,如今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中药标准品供应商。产品行销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连哈弗、耶鲁等著名大学的研究也在使用他们的标准品。这个名叫普瑞法(Bioprify)的公司居然与美国药典会、欧洲药典会都有合作,给美国药典会提交草药及其提取物的质量标准,提供标准提取物和有效成分单体的标准物质。普瑞法公司的年轻的总经理谢海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锐意进取,志向高远,关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并立志在中药与国际接轨方面有所作为。从他们这些年轻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医药国际化的希望。
随着世界各地中国文化热的不断升温,更多外国人讲学习和研究中医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3]59次提到文化,其中强调,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这正是中医药国际化的机遇,中医药界应该承担起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责任,在这一领域主导新赛场、制定新规则。当多元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当中国崛起成为世界主导力量,当中国医改推动的健康养老产业迅速发展,中西医融合的雏形就会出现,并从中国逐步扩散至世界各地。这种力量势不可挡,犹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春风就是人类对健康的根本需求。
[
参 考 文 献 ]
[1]韩培.基于中西医融合的中医药国际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2]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C]. 新华网,2014-9-24.
[3]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S].
新华网,2013-11-15.